ELISA,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免疫测定方法,其结果的准确性极易受到污染的影响。污染不仅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,还会浪费宝贵的试剂和时间,甚至误导研究方向。本文将详细分析ELISA污染的可能原因,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,以帮助研究人员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。
ELISA实验污染的可能原因
ELISA实验中污染可能导致假阳性、假阴性或高背景等问题,常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:
试剂相关污染
1、试剂污染
-
微量反应板或试剂(如酶标抗体、显色剂)制备过程中被细菌、灰尘或交叉试剂污染。
-
-
显色剂(如TMB)提前接触HRP酶,导致底物变质或非特异性显色。
-
-
试剂保存不当(如未避光、未冷藏),或过期失效。
2、试剂交叉干扰
-
补体(如C1q)未被灭活,可能非特异性结合抗体导致假阳性。
-
-
试剂盒组分混用(如不同指标的标准品、酶标板混用)。
操作步骤污染
1、加样污染
-
加样时未更换枪头,导致样本或试剂交叉污染。
-
-
全自动加样设备使用重复性钢针未彻底清洗,残留强阳性样本拖带污染其他孔(如HIV检测中探针残留)。
2、洗涤不充分
-
洗涤次数不足或洗液残留未拍干,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物质残留。
-
-
洗板浸泡时间过短,或洗液稀释比例错误。
3、孵育条件不当
-
温度过高(如恒温箱温度超过37.5℃)或时间过长,加速非特异性反应。
-
-
显色步骤未避光,导致显色剂异常氧化
样本处理问题
1、标本本身污染
-
样本溶血(红细胞释放过氧化物酶干扰HRP系统)或细菌污染。
-
-
血清/血浆中脂质过高、胆红素、血红蛋白等成分干扰检测。
2、标本保存不当
-
长期冷藏导致IgG聚合或多聚体形成(如AFP二聚体),增加背景值。
-
-
反复冻融未充分混匀,导致局部蛋白浓度异常。
设备及环境因素
-
仪器参数设置错误
-
-
酶标仪光密度范围设置过宽(如超过OD3.5),导致背景信号误读。
-
-
增益值过高,放大噪声信号。
实验环境干扰
-
空气中灰尘或挥发性物质污染板孔。
-
-
操作台面或加样槽未清洁,残留污染物。
其他干扰因素
-
交叉反应物质:如类地高辛、类AFP等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,尤其在单克隆抗体检测中易引发假阳性。
-
-
纤维蛋白残留:血液未完全凝固即离心,残留纤维蛋白原形成假阳性信号。
了解ELISA实验常见的污染原因,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,才能有效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,最终提高实验效率和数据可靠性。